“这些西夷,表面恭维都督您,实际上心底恐怕十分怨恨我大明。” “不用管他们,跳梁小丑罢了,倒是用些东西就换得了几十万亩南洋的土地,这有些划算。”黄龙说着,端起旁边的酒壶喝了一口酒。 一口饮下后,他又说道: “这次收复吕宋、魄罗的沿海,倒是缴获了不少金银粮食,留下来可以减少朝廷那边的压力。” “季明(沉廷扬)那边已经开始组织福建的百姓南迁了,我让他加快速度,不然吕宋和魄罗两地的水稻恐怕赶不及收割了。” “倒是没有想到、这南洋之地种植水稻,居然可以一年种三次。” 黄龙有些感叹,没来南洋之前,他还以为这里是蛮荒之地,结果现在看来、南洋简直就是贸易和粮食的聚宝盆。 尽管三熟的平均每熟粮食产量只有百来斤,但是已经被明军打下的上百万亩耕地在收割之后,完全就可以保证五万大军常驻南洋。 “这南洋之地松散于海上,必须告诉殿下,让殿下重新作出五军都督府的规划才行。” “不然按照诸多岛屿上那么多土着的数量,即便海军十二卫调来,恐怕想要围剿他们也需要数十年的时间。” 黄龙对南洋的局势很有见解,他认为这种时候应该把南军都督府直接划到南洋,不然以南洋土人的体量,海军十二卫的四个步卫根本看不过来。 “恐怕殿下不会同意……” 忽的、李旦皱着眉开口道: “南洋之地,土人众多,加之贸易繁荣,又开垦了土地,足以供养数量不少的军队。” “五军都督府的模式,主要建立在所有军队的钱粮都被御马监所控制上。” “而南洋之地情况复杂,只设立几个拱卫营,根本就管不过来。” “但如果将南军都督府迁移过来,那兵马近十万的南军都督府一旦反叛,朝廷可谓鞭长莫及,恐怕要重复唐代安史之乱……” 五军都督府是没有财政大权的,这里是朱由检删除了一些唐代节度使的权力,并加以限制所导致的结果。 不过对此、李旦显然不是很了解都督府的模式,所以黄龙听到一笑道: “安史之乱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将士的家人都在河北三镇中,他们反叛之后,家人在后方,自然毫无畏惧。” “但眼下,我朝五军都督府的拱卫营兵,都是从两京十三省招募,或者此地招募,去其他地方就任的营兵。” “他们的家人在中原,而远赴他乡的他们,只会想着回家,而不会想着造反连累家人。” “可都督……”李旦皱着眉道: “这样的话,远在海外的将士们恐怕会因为想家而刻意保命……” “保命?呵呵……”黄龙忍不住笑道:“你看看他们是想要保命的样子吗?” 黄龙指着远处在谈论自己斩首了多少个西夷,土人,拿到了多少赏银的将士,戏谑的看着李旦,而李旦也醒悟道: “确实……对付西夷和土人,靠赏银来激励诱惑将士们,这个方法很不错。” “只是、如果朝廷的国库短缺,恐怕将士们就会心生怨恨了。” 李旦说的话,也是晚明的一种边镇风气。 如入朝鲜作战的浙兵和蓟兵们,就是因为索响不成惨遭屠戮解散。 而历史上的崇祯对于山海关的关宁铁骑,虽然尽力满足,但也根本没办法把饷银发足的同时,还发出首级的赏银。 这也就导致了边镇将领需要自己解决麾下将士的饷银和赏银问题,而麾下将士看到了这一幕后,便只知道将军而不知道皇帝和朝廷了。 现在明军之所以勇勐,并且忠心朝廷,那也是建立在他们的军饷是朝廷直接一手解决的局面下。 如果什么时候大明再发不出饷银,那不用几年,朝廷的军队就会变成将领的家丁了。 家丁制度的出现,本身就是因为朝廷发不出足数饷银的局面下,所以李旦的担心是很正常的。 黄龙虽然只是将领,但毕竟和沉廷扬合作了这么久,也知道一些财政上的问题,因此他说道: “正因为要充实国库,所以殿下才会挥师打下南洋。” “南洋一旦收复,市舶司每年将会获得数百万两银子的收入,哪怕除去成本,也能有二三百万两银子。” “田赋这块,也能收获上百万两银子。” “反正,咱们这海军十二卫的饷银和船只维护,补给费用是赚回来了。” “不仅赚回来了,连带着还能为朝廷贡献一二百万两银子,这下我倒是要看看,谁还看不起我海军十二卫!” 黄龙一席话,说出了他们的憋屈。 这倒不是说其他五军对他们海军嘲讽,相反、五军将领都受过海军的帮助。 真正嘲讽海军十二卫的,还是皇极殿上的那群文官和御史们。 毕竟十二卫近七万人,算上后勤的辅兵就是近十万人,每年都要开支二百多万两银子,文官们不爽也正常。 黄龙忍受这憋屈许久,只要打下南洋,他便扬眉吐气了。 到时候近四百万两银子的赋税交上去,恐怕文臣们恨不得把他夸上天。 “要我说、殿下的封地就应该选在南洋。” 这时、黄龙身旁的一名副将忍不住开口,而李旦随即皱眉,同时黄龙也摇头反驳道: “一旦朝廷看到了南洋的富硕,恐怕不会愿意把南洋拱手相让。” “倒是打下南洋后,殿下应该就会集结诸王议事,随后商议下西洋,为诸王分封海外做准备了。” 黄龙自然也是知道分封海外这件事情的,不过他心里实际上有些不舒服。 分封诸王到海外,在黄龙看来这是一步臭棋。 这倒不是说黄龙认为诸王会造反,而是他觉得这样做的话,朱由检也将在未来作为藩王,前往海外